中國青年網太原11月23日電(記者 王子瑞)“快來‘薅羊毛’啊,市場價23元的鼠標新用戶只需要10元!”大家對電商平臺上這樣的促銷廣告語一定不陌生。但你知道嗎?“薅羊毛”也可能構成違法犯罪!近日,太原一小伙偶某就因為非法騙取某網購平臺新用戶優惠補貼,被太原市公安局小店分局網安大隊民警抓獲。
經查,從今年5月份起,偶某通過網絡平臺非法購買了大量“cookie”數據,突破封控系統及安全保護措施后,冒用他人新用戶身份非法騙取某網購平臺僅贈送給新用戶的購物優惠券后,以優惠價格購買到商品,再轉賣給其他電商平臺或者線下實體店,同時,還將使用過的“cookie”數據再次低價轉賣或轉贈他人從中獲利。
6個月來,偶某非法購買、使用“cookie”數據共計3200余條,轉贈轉賣“cookie”數據640余條,通過低買高賣米面油、衛生紙、鍵盤、鼠標、水果、雞蛋、襪子、咖啡、干果、熱水壺等生活用品,非法獲利近2萬元,對該電商平臺造成的損失額仍在進一步調查中。目前,偶某因涉嫌犯罪已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據太原市網安支隊民警聶宇存介紹,所謂“cookie”數據是指某些網站為了辨別用戶身份,進行Session跟蹤而儲存在用戶本地終端上的數據(通常經過加密),由用戶客戶端計算機暫時或永久保存的信息,通俗來講就是指緩存數據,包括用戶名、密碼、注冊賬戶、手機號等公民個人信息。一些網絡黑灰產人員通過植入病毒或者獲取APP權限等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然后再通過網絡非法出售獲利。而買到“cookie”數據的不法分子,一些用來騙取商戶補貼,給企業造成損失;一些用來為商戶刷好評騙取消費者信任;一些則惡意刷差評,擾亂企業正常經營秩序;更有甚者用于電詐犯罪,或者洗錢?梢哉f,很多網絡犯罪,都是大量公民個人信息泄露或者被竊取的結果。
“保護好公民個人信息在網絡時代至關重要。”小店分局網安大隊民警王寧提醒廣大網民:不要隨意安裝陌生APP,不要隨意點擊陌生鏈接,以防個人信息被竊;還可關閉電腦或手機的自動記憶功能,定時清除緩存,做好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工作。